2022.6.5 晚上通知从明日开始正式回工区上班了

终于毕业了,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着急的毕业论文到中期答辩、今年3月份初审、院盲审、最后的最终答辩,重重关卡,终于顺利毕业,这其实是我心中最重要的一个石头,终于落地。

因为我已经在家3个月,因为北京疫情也不能回学校,学校的行李都是让人打包邮寄回家的…所以基本没什么离校的伤感。五一过后也继续开始了实习,等拿到毕业双证后,就可以了正式入职了。

但是毕业作为一个人生中重要的节点,还是想写点什么。

但是提起“笔”,却感觉什么也写不出来了。回看2019年本科毕业写的文章 毕业之前 ,矫情杂糅写了1万多字,尽管在读起来也是多半无病呻吟。因此,不想再写那些矫情的话了,写一写近况。

毕业之后

本来毕业后是有一个高中同学准备来北京玩几天,但是目前北京疫情一直没有结束,这件事情就悬了。本来是想着端午节后疫情就该差不多了,因此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从6月6号开始起租,但是离回工区办公还至少得有两周。

这次毕业,真的是两只脚都踏入社会了。处在学校中的自己不工作、不租房不了解当完全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负责、自己安排,所有责任都由自己承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即使工作不顺利、租房烦恼多,这些事情也只能自己慢慢消化了。

工作

五一后的工作,让我一下子就又置身与去年实习的工作忙碌之中,一旦开始工作起来,就真的很多时间都被吞噬掉,而无暇自怨自艾了。这不知道是一种悲哀还是一种成长。前几天看到了一张图,很以为然,然而也无可奈何。

时间也许不会治愈什么,它只会让曾经你认为重要的,变得不再重要。

当工作的时候,周末的意义才会变得重要起来。周末的两天不用担心其它任何工作事情的ddl或者压力。

前一阵子四月的时候,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员工关怀活动,一个简单的心理活动,每天写上三件好事,坚持14天可以获得一个鼠标垫,坚持21天可以获得一件T恤,每天写的三件好事的主题会根据这个课程内容会略有变化。尽管这个阶段有一些天,写的比较水,但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看来似乎没有显著变化,也许是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也未能可知。

三件好事的记录列表

“硬着头皮”

其实人与人的差别不大,每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到成人,尽管生活环境、细节天差地别,但是总体的烦恼、想要的欲望确实大抵不会相差太多(特例另说)。小的时候希望什么时候可以逃出家长的控制,高中时候可能会情犊初开,还有学业上的压力,大学也可能陷入自我主义的泥潭,而孤独则是陪伴一身的课题。我不太相信有人没有体会过孤独的感觉,只不过有些人会主动找些事情来变得“无暇”孤独罢了。

因此,懒与贪是每个人的陋习,但是为什么人与人又天差地别,有的人活得潇洒自在,有的人活得自怨自艾,胆小怕事。这大抵从每件小事累计而成的。

同样一件事,两个人因为不同的外部压力(或者自我约束),一个人硬着头皮做完了,另一个人因为懒而放弃,尽管两人在遇到新的事情都会觉得麻烦,觉得困难,但是结果却截然不同。

写下这一点是告诫自己的事,在职场中需要谦虚,但不必卑微。很多技能我确实还不会(比如Windows平台的调试技巧),但是并不是别人有三头六臂或者其它神通,而是因为别人多“硬着头皮”去做,而我也只需“硬着头皮”去做,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除去工作上,需要有“硬着头皮”的不怕畏难情绪,生活上也是如此,别人的生活过的好一点,只不过别人多逼迫了自己一把而已,或许是周末的时候“逼迫”了自己打扫了房间,因此阳光能更好晒进屋里,也许是“逼迫”了自己一把,精心挑选与购买了自己喜欢的装饰或者花草,因此屋子里能有更多生气。这些事情虽然不是什么大学问,但是都是需要“动起来”才能完成的。

之前看到过很多“离开舒适圈”的反讽的段子,比如“你能离开舒适圈吗,让我进来”来反讽上一辈对我们的劝告,但是就我个人所言,需要辩证看什么是“舒适圈”与“懒惰圈”,如果是精心经营打理自己的生活,那一定是不能懒惰,同样,懒惰带来的结果就一定不舒适的。三月、四月的时候,我一直在家,很少锻炼,就会发现很容易生病,经常小感冒之类的,还有四体非常的酸乏,尤其是早上醒来的时候,这些不仅不舒服,而且是一种“恶性循环“。

越不锻炼身体越差,身体越差就越不锻炼,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越熬夜,白天精神越差,事情只能留到晚上熬夜做,因此就熬夜越深。

而”硬着头皮“去打破这种循环,才是生活走向舒适圈的一个正轨。

未来的遐想

身处在时代洪流中的我们,往往感受不到时代的变化。

比如疫情导致的快递封了、街道封了这些如果搁在2019年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就像”温水煮青蛙“似的,已经慢慢习惯或者能够忍受这种生活了。 类似这样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事情未来可能还有更多 ,只不过似乎短短的几年,我们就能够完全的依赖和习惯所拥有的一切罢了。

互联网的就业情况也是今年的一个热门话题,各个大厂裁员的消息、新闻经常挂在热搜上。倒不是贩卖焦虑或者阻挠读者进入互联网行业。近几日闲来无事看了红楼梦87版,互联网行业就好似大观园的热闹场景,看上去热闹繁华。资本就像书中的皇上一样,而我们则是大观园中的丫头、奴婢,尽管地位不高,但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比园外的,福利自然是多了不少。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身处其中的人可能却无法也不愿意相信。

略有不同的是,互联网行业可能会收缩,但不回完全崩塌与消亡,作为个人,无法左右大观园的兴衰荣辱,但只能提升个人的竞争能力,以求的在任何环境中都有一席生存罢了。

在字节我所在的组,很多大佬,经常看代码的时候在想的是,什么时候我可以独立的写出这样的代码,什么时候我可以独立做一个这样的需求,什么时候可以独立的负责一个项目。而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则是提升自己的对“写代码”有更多的认识。

因此也不必过多的焦虑,聚焦于内,外界的影响则不会太大。

新闻与信息

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几乎成为一个低效的平台了,它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让无数人了解了这个世界,但是也越来越多的生产垃圾,制造焦虑,降低效率,减少专注。

所谓的“言论自由”、“真理不怕辩论”到了互联网上则变成一锅乱糟糟,无论谁都可以不负责任掺上一脚,因此“被动接收”的信息很多有效,即使“主动搜寻”,这些网站也会无所不用其极的向你推荐,想让你也加入其中,换的“韭菜”的使用时间罢了。这些软件利用人的懒、贪的陋习,放大噪音,赚取流量。

因此必须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的基础是,提高自己自我寻求数据的能力。举个例子,有人说奥密克戎不具有过强的毒性,是大号流感,甚至是“天然的疫苗”,这些消息我们看到经常会自动的接收,而不会去主动甄别。同样也会有人说“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而这些新闻的辨别通用需要去寻找更多的信息。如果找不到信息,那么对于最终的结论则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或者不表示态度。

但是这是很难的,首先就像罗翔说的“如果你持一种怀疑主义立场,你所有的认识论都是不稳固的”,其次收集信息是很困难的,因此会有一批批的大V,他们会为我们整理信息,整理结论,这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思维,决定我们的判断。

因此能做的是尽可能多获得多方面的信息,使用科学的思维来进行判断。当然判断错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会比囫囵吞枣的接受信息要好。

关于新闻媒体,可以使用订阅的方式,推荐一些新闻媒体

生活管理

使用craft一年后,我开始使用了notion来开始新的资料管理了。craft 几乎是我使用过体验最好的写作工具的,但为什么要换呢,主要两点,一是没有提醒功能,二是craft左侧边栏文件夹组织方式导致了很多碎片化的小短文。

craft没有提醒功能,但是有单独每日安排页面,导致有一些任务写在了craft上面,有一些写在了todo软件里面,很分散。其次一年的写作后,会发现文件夹中很多文件都没有及时的整理,原因在于craft中组织文件位置,需要打开主界面然后再移动,不能在当前文章页面中移动。

而当初不选择notion的原因,则因为不是native、没有本地化。但是相比较上面的缺点,稍微慢一点的加载我也能忍受,并且性能上没有太大的损失。不仅如此,notion的文档即“文件夹”,可以无限嵌套,database 功能更是改变了很多文档管理的思路。

但是一个系统越是复杂,越是维护成本高,并且notion的时间提醒设置没有TODO软件灵活,有时间可以单独介绍notion的我的使用经历。

notion搭建个人看板

结尾

本来这篇文章的最后还写了一堆废话,最后全给删掉了,多行动方为正事,那么下次再见

最后修改:2022 年 06 月 05 日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点赞或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