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篇是上周就已经写完,但是一直没有时间稍作修改发布。巧的这周三我正式入职(之前是在实习,因为没收到毕业双证),周六正好大学时候的几个室友又一起聚了,因此本文前半段会一起聊聊从实习到转正的心态变化以及一些所思所感,后半段则是上周写的内容。

原标题“工作不适应综合症”,起了这样的一个标题的原因是在2019年我的研一入学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开学不适应综合症 。而这次正好是刚刚工作应景,写一些烦心的事情。

久违的相聚

因为上半年疫情+实习,在学校里面的出不了校,在家的也一般是居家办公,因此没什么机会一起吃个饭。上周正好是大家毕业周,但是上周不是所有人有空,因此约着这周这一顿饭。大学宿舍一共六个人,其中四个人留在了北京,我和另一位本科毕业后读研了,而剩下两位则是直接参加了工作,已经是工作三年的“职场老人”。

见面吃饭聊的比较多的自然就转成了“工作”,一边有些感叹是“裁员”大环境的无可奈何,一边是讨论工作中的”压力“大不大。没有读研的两位不在所谓的”大厂“工作,因此工作压力要少很多,每天6-7点就能下班,实在是让我感叹不已,其中一个所在的公司甚至没有绩效考核,还抱怨每天做的事情太过简单,属实让我羡慕一把了(我现在的工作压力情况会在part2 简单介绍)。

因为我所在部门是“飞书”,属于企业工具,就闲聊问问他们公司用的什么工作,还真有一个是飞书,另一个是钉钉,还有用企业内部工具。其中一个对“飞书”非常不了解,就和我当初没来飞书之前一样,问是叫“飞书”、“飞鸽”还是“飞信”,哈哈哈,一下子起了两个新的名字。

我在来飞书之前,只是模糊的听说和notion有点类似,并不知道飞书是什么东西。实习前特意下载了,第一感觉这不就是一个企业IM吗,还是一个不出名的企业IM吗。当然随着了解越来越多,就会知道飞书不仅仅是IM、飞书文档、视频会议,而是企业办公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因此它的目标客户只是B端企业,因此将它和notion、企业微信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只是钉钉面向学生、教师的群体让这类企业办公工具更加的c端话,以至于大家知道飞书文档都会去和c端产品比,评价两个软件的细节。这个没什么问题,c端用户可以享受不收费的红利,但是相比较其他c端产品我个人觉得没有那么适合个人使用(非要用不是不行,也有一些其他软件没有细节亮点)。

虽然有点扯远了,还是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说将飞书与notion、企业微信(至少目前是)相比是没有意义的呢。比如说一个企业想要找一个办公软件,是会选择飞书还是notion呢,显然notion功能单一,不能胜任这个工作。选择飞书还是企业微信呢,显然企业微信的功能并不够统一,比如腾讯文档、腾讯会议与企业微信分别属于不同的团队,不够互通。只有钉钉和飞书是一直朝着一站式的企业办公解决方案走的。当然企业微信目前也在整合这些业务,目前来看体验没有钉钉和飞书好。

回到之前的话题,朋友对飞书不了解这告诉我一个道理是,当我们进入一个行业开发的时间太长的时候,总会以为自己做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的价值很大,因为每天都围绕着这转,并且只接受到好的消息,但事实上是这个行业或者产品到底给用户带来多大的价值可能会被错误估计的。

我和另一个使用飞书办公的朋友聊天,说飞书最新发布了三栏结构,增加标签的功能。他说标签不就是分组的功能吗,三栏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变化,他自己也用不到标签。

吃完饭后,本来想直接去看看电影,结果没有那个时间点的场次,就提议去我住的地方坐会,然后再一起去看电影。

来到我住房的地方,我之前买过PICO VR一体机,其中一个朋友没玩过,就让他试玩游戏了。和另一个同学就坐在沙发上闲聊。问他知道notion吗,平时怎么记笔记,他说他不记笔记,不知道notion,这里并不是说知道notion怎么牛逼,而是从这个对话中会发现自己的一些认知可能在别人的那里就根本是错误,或者是不必要的。对于我来说工作过程中就会一直产出文档,在开发需求的时候,就会边开发边记录开发细节,开发逻辑,开发需要注意的点,都是在边写代码,边完善文档。因此记录对于我来说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别的开发来说,他们完全不需要记录,也仍然能做好工作,因此”冗余/过度“记录是否有必要。

我常说我是一个酷爱寻找“效率软件”来帮助我生活的人,但这些效率软件是否真正提高了个人效率,个人能力是需要思考的。并不是否认这些软件的价值,而是不应该过度放大工具的价值,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提醒。就比如熟悉我的人会知道我的笔记软件在这七年里已经换了好几个:typoro、mweb、bear、craft、notion。这个过程同样尝试了很多其他的软件,比如思源笔记、印象笔记、有道云、obsidian等等。

最后,我们去看了“人生大事”的电影。虽然是老生常谈的道理:人生只有生死是最大的事情,其他的荣辱名利都是过眼云烟,开头的一些片段还是让我有些觉得蒙蔽麻木太久的心被稍稍唤醒了一些。一丢丢情节和“入殓师”很像,比如一开始看不上丧葬行业,后面才了解丧葬行业的神圣,但是中间掺杂了很多情节,有些情节就感觉不太现实就让人有点出戏。没有像入殓师揪着一个点深挖下去。总体来说是矮个里拔将军,其他的同期电影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了。

转正前后的心态变化

其实6月24号我就拿到了双证。本来是打算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转正。一方面是手上的一个需求没结束,另一方面是休息也不知道干什么,怕是纯纯浪费时间。因此纠结两天后就转正了

实习的时候心态总有种过渡依赖mentor的感觉,并且没有太多的自主性。比如总觉得自己写的代码出问题总有别人兜底,自己做不好也没什么影响(毕竟我已经拿到offer了)。

转正后第一个区别是,请假可以在系统上填写了。实习生请假是直接和mentor说一下就行,并且只有事假,是没有工资的。但是正式员工有一些带薪假期可以请,并且请假后,飞书上会有请假的红色标识。

第二个让我觉得变化的点是,从转正开始,既是承担的责任更多,同时也与其他的同事关系更平等了,尽管水平还是有很多向别人学习的地方,但是就是比实习时候的拘谨好很多,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字节的工作时间美其名曰是“弹性工作制”,换句话说“你把工作做完就行,想什么时候下班就什么时候下班”。但这完全是不现实的。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什么就做“把工作做完”?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当前的需求能够按照预期截止时间推进,bug 能够预期修复,第二层是没有新的知识需要学习了。

在互联网公司,排期一般至少不多,基本不存在本来一周可以做完的事情可以排两周做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时候是超出预期,比预期时间要长的情况。因此第一层的“把工作做完”就很难达到。

可能你会说,“你能力强一点,效率高一点不就能提前做完,然后早下班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能力变强,效率变高,这个提升是不能凭空出现的,尤其是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是没办法做到的,因此只能额外”自愿加班“来达成能力变强、效率变高这个过程。

抖音今天看到的一个视频也是类似的观点,你只有达到80分以上,才有资格装成60分的能力去躺平,如果你才是60-70分,你想躺平只能是被裁或者是低绩效的命运。

我不反对卷,但是旗帜鲜明的反对因为自己卷影响他人的行为。比如你自己偷偷回去资源加班,偷偷把自己活提前干完,甚至多干完,一点问题都没有,多劳多得。但是你不能把自己卷的行为push到别人身上,比如拉别人额外加班干活,比如把自己活额外push给别人。这一点是极其没有职场道德的行为,而为了绩效考评的360环评不那么难看以及职场关系不弄的那么僵,大多时候只能忍了。

而我现在就遇到这么一个卷别人的QA让人难受不已。研究生期间我们实验室实际上就是一个公司,东信北邮的公司,也会做项目,有测试部门,工作流程是产品提需求,测试去写案例,然后开发完成后,测试去测问题,有问题就会提bug,并且有详细的复现路径。简单来说QA和开发是几乎没有太多交集的地方,各干各的,出了测试用例评审的地方。

但是我在遇到的这位QA呢,一开始对需求不清楚,要研发去和QA说需求的原理是什么,而不是产品经理,这个我忍了,因为这个需求是技术需求,不是产品经理提出的,产品经理实际上也只知道交互逻辑,而不知道技术细节。和QA说话需求背景后,我一个个的去和QA写场景,换句话说大部分需要测的场景我都口述给她,然后她整理记录一下。好的这个我也忍了,你对流程不熟悉。接着开始测试又是一堆操作不知道怎么弄,一个个问我我也忍了,毕竟这个操作是比较复杂。接着测试出bug,一个个的和我说,我这正调试这代码看一个问题呢,反手就是一个加急,问这个流程是否符合预期。有的流程我都说了至少2遍,还在问是不是符合预期,就感觉我说了一个寂寞。让写一个测试报告,把出现的问题,复现场景记录一下,QA和我说没时间???这不就是你们干的活,你和我说没时间,要我一个个和她对去解决,出现一个问题,就要拉我去前台面对面去对,你是不会打字吗还是飞书没有语音没有飞书会议的功能啊。

因此上周我的工作体验极差极差,每天和QA对半天,然后我调试过程中反复被打扰,到了下班,还一个劲的给我发消息,你有这时间整个一个测试文档不行吗,整个工作的素质极差,我不理解。因此只能下班后回住的地方去看日志,调bug,几乎每天都是深夜才能修完提出的问题。

这是我自从来字节后最难受的一周,因为之前做需求QA也不会是这样啊,有问题都是提文档,然后研发一个个的去看,如果研发对复现流程不熟悉就会去评论文档,再对一下,哪是出现一个问题,就加急研发啊。周末还要求我带电脑回家操作,我整一个无语。给我的感觉就是极其不专业,极其没有职场边界感。

(抱歉吐槽这么久,如果我是实习生,我都不会理她,但是正式员工就要背负着绩效的压力)

目前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尽快的结束这个需求。·

一年只做一件事情

为什么要着重强调这一点,就是因为上周的工作,让我陷入了短暂的迷茫。有的时候被一些烦心事给蒙蔽了双眼,就会失去方向。2022年我唯一要做的事情非常明确,就是对chromium项目以及相关业务的深入研究与学习。

这个是核心目标,我所做的一切需求和工作都要推进这件事情,如果没有推进这件事情,可能就得停下来思考,我所做的事情的是不是值得让我们如此痛苦和高优,反之,只要是在推进这件事情,就无须担心太多其他事情是否做的太慢。

即时应变的能力

从这里开始的内容,为上周所写,因此时间线是从上周六开始的

尽管从五一后就开始继续实习,但在端午节后(六月六号)才开始正式回工区上班。一开始以为北京端午后疫情就要结束,事实上官方和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结果没过两天,天堂酒吧有一个疫情链快速扩散到多个区,以至于到写此文时,仍然每天都有零星的本土病例,看每天的“收尾阶段”的新闻都已经快看乏了。

但尽管如此,回工区的事情没有再中断过。回工区了,理论上吃饭问题不用愁了,公司食堂的饭菜说不上多好吃,但其实比外卖还是好一些的,并且不用选择困难吃什么。而且,按道理在公司多专注一些,也可以下班后有片刻的休息,而不至于一天都处于“半工作”的状态。

我是更喜欢居家办公的环境,尽管诸多不便,但是可以有自己的节奏,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想起中考之前和朋友说,所有考试中最讨厌的是英语听力和体育(短跑),原因在于这两门没有自己的节奏,必须在高压之下保持特别高的专注力,并且容错性极低。这其实是“即兴思考与反应“的一种能力,却是我欠缺的。

社交压力

工区上班还有一个让人头痛的事情就是社交。

leader 和 mentor 坐在我的工位左右,而我又是一个社恐,尽管mentor人真的很好,有事无事和我说话,也不怎么push我,可以说给足我成长和学习的时间。ld 也为人比较温柔。

但是社恐的内耗一般人可能难以想象,就连每天碰面,要不要打个招呼这个事情也会纠结半天,如果最终没有打招呼,心里还会纠结半天。这些内耗快要吞噬了我自己,让我耗费的大量不必要的精力。

社恐的人也许在一些时刻特别羡慕其他人,在群体的时候,羡慕他们侃侃而谈,羡慕他们谈笑风生,羡慕他们能够自由的表达、展现自己想法、情绪。

社交的压力对我来说非一日之寒,也非一时可以解决。首先需要的是正式自己的不足,社恐在社会场景、社交场景下固然是不利,但这并不表示社恐就不是正常人。难道是人就一定得活泼外向吗,当然不,我也很感谢目前的团队也并没有主动给我一些社交压力,反而mentor和一些同事还会主动找我交流。其次工作场景下,做好自己工作,保证一定的基本礼貌(比如见面打招呼)才是关键。即使你说的再说,能力低下也只是一个花瓶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找准自己定位,找准自己的目标,降低自己的期望,不要总想着自己要成为一个多么外向的人,而是前进一小步,比如见面主动打招呼,不逃避,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所以找到一个可以进步的小目标是很重要的,从一件小事开始,可以记录一周主动打招呼的次数,一周主动找人帮忙的次数,又或者是给人发消息的迟疑时间等等。如果觉得不舒适,自然可以退出一些氛围减少接触,其实大家都各忙各的,也不会太觉察到别人,但保持基本的社交礼仪还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在后续合作中会非常麻烦。

未来的掌握权

其实我并不是第一天去上班,如果熟悉我的人会知道,去年5月份我就在字节实习,一直到10月份中旬才结束开始了毕设。现在只是毕业结束,继续开始工作而已。但这一次的体验确不一样。

中午吃完饭和同事(也是一个实习生,北大研二)闲聊说,有点羡慕他们现在压力没有那么大。其实不过是我无心之语,但是他反问道,我现在压力很大吗。我愣了一下,顺着就说现在的压力和当初实习的时候不一样,当时没有细想。现在回过头来想不一样倒是哪里不一样呢。实习的时候,唯一的目标就是好好表现,争取转正可以有个好的结果,不会有别的想法,事实上那段时间,只想着把每天的事情做好,并且那时候我所做的事情虽然有挑战,但是难度上都不算难,只能说复杂,属于只要肯花时间,谁都能做好,只是看条理程度罢了。

而如今我的目标变得模糊,艰难从毕业的目标中跳出,仿佛不知道怎么的就稀里糊涂的就开始上班了,也许是随大流,大家都开始上班了(事实上我可以请假一段时间,在8月前入职即可),而我又没有什么事情,就开始上班了。目前手上的活还远没有一些正式员工忙碌,但仍然几乎填满每天的时间。每天早上不想上班,忍到最后一刻出门,然后期待下班,回家后又开始不知该做什么事情填满剩余的时间。

没有目标可能是很多年轻人包括我存在的问题,其实也许我们太看重目标的意义,反而会迷失于此。

讲个故事,每每当我觉得渐渐失去对生活的掌握权的时候,我都特别想要寻找一个新的工具,可能是文档工具或者TODO工具,总是寄希望于工具本身来改变我的生活,但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告诉我,“工具本身不重要”。今天我重新打开“滴答清单”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些很久之前放到“以后再说“的标签下的任务,比如”购买一辆电动车“。

我一直想买一辆,但是一直没有买,除了很贵不确认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而且充电又很麻烦,所以一直搁置。但是每次出门的时候又真的希望自己有一辆电动车,如果有的话,那么生活的品质真的会提高很多。所以“工具”帮助了我什么呢,帮我把一个个愿望存档到一个标签下,安慰自己以后会去做,实际上这辈子都不会去做。“工具”让我花费大量时间看上去将生活捋顺,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行动”。

似乎有点偏题了,但事实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关注事情的本质,而非表面。我们需要TODO工具,是希望帮助我们避免遗忘事情,提高执行能力完成事情,减少生活压力与焦虑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表面看上去一切任务井井有条但是没有任何行动。如果是这样,另可把这些时间用来做一件切实可行的小事。同样的是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目标,一定是空洞虚无的,比如“我三年内要赚多少多少钱,要晋升到什么岗位”,这些大的目标在开始的时候只能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压力和焦虑,而不能促成任何事情的推动。

有段时间睡觉特别焦虑,觉得自己的压力很大,如果看过我之前写的一些文章就会知道我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尽管我目前没有经济问题),父母因为前几年的一些决策问题,导致现在还背负很多的房贷(每个月9千多),而且他们年纪都慢慢大了,肉眼可见的身体变差,变老。有段时间睡觉前想自己无能不能改变现状,很心酸又很无奈。但现在我慢慢的不去想这些事情,因为没有任何意义。着眼于每一天做的事情,比如多看一页的c++ primer,多充实一点生活,多执行了一件事情等等。

生活的目标从来不需要多么遥远,从一件可以量化的小事开始。

最后

今天可能是北京温度最高的一天,最高温度达到了40摄氏度。尽管如此我今天申请回校收拾行李,然后顺路可以一些同学拍了毕业照。女生们真的很有技术,有单反和拍立得。还借了硕士服,真的很幸运的是赶上他们一波在毕业的尾声的时候拍了一些照片。尽管我是不怎么在意“隆重的仪式感”,但是没经过一个节点能有一些纪念也是值得回味的。

回宿舍“拾遗”的时候,发现我的一个奇妙行为:当你拥有很多的时候,你就不去珍惜。比如宿舍里有一堆口罩(大概200多个),因为我们学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好几十个,而宿舍上半年好几个人都没来。我看到的第一反应不是说装起来,而是不想要。但这个是很反常的。公司每天只可以领一个,我每天都会去领一个,之前租房的时候我还特意买了50个,价格也是几十元并不便宜,还是心疼。而现在宿舍里有一堆口罩我居然第一反应是不想要。。。除此之外,还有床上的枕头(我之前买的海绵枕头也快100),秋天的衣服,我第一反应都是怕麻烦不想要,但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之前我花费不少精力和财力购买的。租房的时候还因为要不要买个好一点的枕头纠结了两天。也许真的是当我们身处拥有很多的时候我们不会珍惜。再举个例子,在公司的时候因为有饮料补贴,一瓶7元的饮料,补贴后大概1~2元。而平时我很少买、喝饮料就是因为很贵,根本不舍得,但是身在公司的时候却没有特别想要买的欲望,反而回到住房的时候才又发觉。所以很多事情当我们有“拥有”的条件的时候,反而呢我们就觉的它的价值低了,就习以为常,觉得平常了。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价值不高的事情都会当个宝一样的渴求,这不就是“贱”吗…… 后来我把我平时需要的东西都带回来了。

周五的中午时候,组内的一个小团建吃饭,ld 提了一个问题,如果面试的时候问“你最委屈的一件事情,你会怎么回答“,前面说了我是非常欠缺这种临场发挥的场景的,而每个人都要说一段。这个问题一开始其实就不是让你真正的回答你委屈的故事,面试官想听的是你为什么委屈,以及你是怎么解决这个委屈的,并且从你解决委屈的方法里来看出你的能力,比如主动学习,主动沟通等等能力,这才是关键。前面人说了我又不想重复说,也不想拙劣的模仿编一个,而后问了我两次才憋出一个,事实上等我讲完之后,我的脑海里又忽然冒出几个可以说的委屈的故事,但那个时候就是头脑一片空白。这种小团建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每个人的性格、能力。有的人即使不会也能侃侃而谈说出一些,有的人临场不慌就能说出一个不错的及格以上的答案,而有的人提前就有这个问题的准备,更是条理表达清晰。只能说在这个方面我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最近几周在YouTube上看完了红楼梦87版本的电视剧,然后就给我推“女王泡面”讲解“鬼本”的视频,看了很多集,觉得恰是有意思,每个人物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细节尽然能如此之多,让我大呼吃惊。接着这周就开始给我推另一个up主反驳“鬼本”的视频,也是有点无语,但更要命的是讲的也很有道理。原因其实是因为论点是他们提出来的,论据也是他们提出来的,而每个视频显然只会找出支持他们各自论点的论据,而作为观众的我自然都能被他们说服。

该部分仅登录用户可见

那么,这次就先说到这

最后修改:2024 年 06 月 26 日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点赞或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