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产品观察 最近使用微信的「仅聊天」功能,发现这个功能还是有一些产品的思考在的,A对B开启「仅聊天」后:
💬 自言自语 《爱情公寓》有一集创界山游戏,游戏过程中不可以说为什么,如果说了,就会被哔……同时必须罚酒一杯。其他的事情未尝不是这样呢,当你问出为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输了,甚至还想问,为什么不能说为什么... 可是为什么呢,答案早已明确的,只是不愿意接受和相信这个答案罢了。一声叹息 😔
📝 第一次 这周工作的第一次出差。出差到深圳!体验了星级酒店,也更好的认识了另一个工区的同事,体验了整天在会议室办公的感觉,去吃了深圳的辣可可和八盒里的潮汕牛肉火锅,虽然国庆的时候第一次吃过潮汕牛肉火锅。见识了深圳湾那么多CBD的大楼。
📝 每日记录 下午看了《出走的决心》电影,这个电影院带上我只有3个人,讲的是老一辈妈妈的困境,有一些剧情的点我觉得有些奇怪,比如女儿明明站在母亲角度的,但是却一直逼着母亲牺牲自己来帮自己带孩子.....女儿的老公这个配角感觉也缺少亮点。姜武扮演的父亲和母亲一开始还是因爱在一起的,虽然后来才发现两人不合适,但是已经比很多老一辈的人要好了...最后一点想吐槽的是,生活被困住,电影给出的答案就是“出走”,云游四海,去外面看看。电影看上去只要有勇气就足够了,但是选择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这部分电影没有展示出来。同时旅游这个方案不是唯一的解法。
晚上准备去找小吃街,可是太不熟了,网上搜了一下,说“深圳大学粤海校区西门”有小吃街,先是坐公交坐到了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才发现是北门,再发现北门和西门非常的远....这在北京的大学根本不可能的。又继续做公交, 坐过了一站,然后走地铁通道再做公交...好不容易到了西门,发现根本就没有小吃街... 走过天桥,发现路边只有一个小摊卖炸的鸡腿和烤肠之类的,就买来吃了。吃完又很渴,就找了奶茶店买了一杯奶茶。
吃完后,打车去了深圳人才公园,一个人走在公园里,大厦的灯光还是有些好看的。最后快10点的时候坐在了海边的草坪上,吹着风,听着歌,太舒服了。想着一些之前没想明白的事情,慢慢有些更明白了一些,就返程回来了。
📝 每日记录 之前很火一个视频:“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我有权拒绝一种生活”。配上面会菜的bgm和Cheems旋转狗头,多少有些伤感难以言表...
相比「拒绝」,我觉得「选择」更积极一些。即,“我们有权选择一种真正想过的生活”。但要记得是我们没有权利选择一种混吃等死,好吃懒做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换份工作,生活会不会更开心一些。其实很可能我只是累了,而不是工作本身的问题。换任何一份工作想要拿到好的结果,都得认真、投入和产出。
生活是需要激情的,如果一直觉得好像什么都看不到希望了,什么都很无趣,那真的是非常痛苦的状态。就像付航脱口秀说的,大声喊出来!Passion!!!
📝 每日记录
现在的目标:勇敢、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真心理解、尊重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尽管害怕被拒绝彷佛是被刻在基因中一样,但是即使被“拒绝”,我也想尝试充分的感受到拒绝背后对方真实的感受与需要。
理论是这么一回事,实践过程自然会不断的受挫,一次又一次的受挫后也许就慢慢变得从容,更有经验!
📖 读书 《非暴力沟通》 【同理心和情绪奴隶】
当别人向我们诉苦(比如说他工作很累,或者很难过)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回复?大概率我们会有些手足无措,可能会说,我很抱歉,或者是提出一些建议。如果是在亲密关系的对方表达自己很难过的时候,我们大概率还会觉得我们有职责做些什么,或者批判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
情绪奴隶正是这样,终其一生都认为自己必须取悦别人,猜测别人觉得什么是合适的,不得不做每件其他人人为合适、正确、正常的事情。
想到这周前几天,我和另一个同事一起负责排查一个问题,问题反馈是ld+3,因为同事级别比我更高,当别人在群里抛出问题,我想回复的时候,就在想自己回复是不是不合适,是不是应该由另一位同事回复更好,如果我回复了,会不会对方不开心,或者其他人觉得回复不得体等等。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并不对对方的感受负责,换句话说,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同样重要。
我们同理(倾听、尊重、理解)对方感受和需要,但这不代表我们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对方的需要。非暴力沟通中不是想得到对方的许可,而是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我可以这么做吗?”的询问,应该换成“我想要这么做,你觉得呢(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再举个例子,今天我和一个朋友闲聊了几句,聊到工作,最后聊到放假都没时间玩,最后我只回了一句“哎”。我之前有些害怕朋友和我抱怨之类的,因为当我听到这类话时候,我就觉得我作为朋友有义务做些事情。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同理对方的感受就已经足以了,也是只是重复对方的话就足矣。在这个对话里,朋友只是吐槽了一下,可能有些生活无奈或者累,如果回复的更好一些,我觉得可以是,“能理解你一定是工作压力很大吧”,这并不是敷衍。
害怕亲密关系,正是因为我们觉得在这段感情中,我们有义务克制自己,委曲求全来满足对方的需要。这从来不是非暴力沟通的做法。
C++Tips
一个可能会被搞错的运算符例子,下面这个代码输出的结果不是true,而是false
true || false? false:true;
三目运算符简洁但是非常容易出错。这里的代码等价如下,有的时候可能被直觉搞错
(true || false)? false:true;
💬 分享 于豆包平台上察觉到了一个名为「攻击性领导」的智能体。秉持着欲践行“非暴力沟通”之理念,进行了数个回合的交流,最终甘拜下风。LINK 此情形表明“非暴力沟通”绝非一蹴而就之法,而是需要历经诸多轮次的坚持,同时亦考验我们是否切实与对方的情绪建立了联结。
显然,于我的回合当中,我仅是套用公式,却未真正领会“领导”恼怒的缘由,亦未真切洞察“领导”的需求(“我”的工作取得良好成果)究竟为何。潜意识里,我始终认为这位“领导”并非正常之人,过于愚钝……我寻得另一位“非暴力沟通专家”智能体(尽管也并非特别专业……)令二者进行交流,最终获得了“领导”的认可。LINK 能够清晰地感受到,
“非暴力沟通专家”在沟通之时自身并无愤怒之情绪。我们拥有评判事物的标准,然而欲在沟通中不潜意识地评判对方着实困难重重啊。
(文字通过“豆包”进行润色)
💬 自言自语 【频繁批判自己的人也在爱批判他人】
我发现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很糟糕或者做的不够好,并不只是简单评判自己,潜台词是在怪罪(评判)别人。这两者紧密关联以至于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比如“我认为我被孤立,导致悲伤、伤心的感觉”,同时会潜意识认为对方“故意为之”,“故意”和自己过不去,或者认为别人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没有给我们我们足够多的支持、理解。在批判自己过程也在不断的评判别人的过错,这可能因为评判自己过于痛苦,以至于我们潜意识不得不把责任归咎于他人。
当自己陷入评判自己的痛苦中:
“It's All Depends On You”,“木鱼水心”视频中翻译为“一切的决定权,都在我们自己手中”,我非常喜欢。这一次,你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情绪,从停止评判任何人开始,从觉察自己真正的需要与做什么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开始。
📖 读书 《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发觉了一直在批判自己,“会严厉的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的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蛤蟆问到:“苍鹭,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苍鹭回答道:“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你能开始爱自己吗】无数次听过鸡汤要爱自己,那怎么爱呢。停止批判自己是一种方式,但还是不够具体。从《非暴力沟通》里,也有单独一章是「爱自己」。
自我的批判,比如“我怎么那么蠢”,“我当时怎么做了那件事情”的想法会直接的产生“内疚、愧疚、压抑”这种让自己“失去与自身”连接的感受。可以从两方面去思考:
“是否爱自己”,自己的注意力有多少放在自己的身上?也即有多频繁的关注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可能是我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加载失败!尝试重新加载
来自南部的一个小城市,个性不张扬,讨厌随波逐流。
💼 工作记录 职场中应该会有很多时候会受到挑战。比如工作流程(开发/需求流程等等)是否合规,技术方案是否合理,考虑全面,代码是否严谨等。要学会受到挑战的时候不要急的把自己择出去,这样的心态会让...
此条为私密说说,仅发布者可见
👀 产品观察 最近使用微信的「仅聊天」功能,发现这个功能还是有一些产品的思考在的,A对B开启「仅聊天」后:
💬 自言自语 《爱情公寓》有一集创界山游戏,游戏过程中不可以说为什么,如果说了,就会被哔……同时必须罚酒一杯。其他的事情未尝不是这样呢,当你问出为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输了,甚至还想问,为什么不能说为什么... 可是为什么呢,答案早已明确的,只是不愿意接受和相信这个答案罢了。一声叹息 😔
📝 第一次 这周工作的第一次出差。出差到深圳!体验了星级酒店,也更好的认识了另一个工区的同事,体验了整天在会议室办公的感觉,去吃了深圳的辣可可和八盒里的潮汕牛肉火锅,虽然国庆的时候第一次吃过潮汕牛肉火锅。见识了深圳湾那么多CBD的大楼。
📝 每日记录 下午看了《出走的决心》电影,这个电影院带上我只有3个人,讲的是老一辈妈妈的困境,有一些剧情的点我觉得有些奇怪,比如女儿明明站在母亲角度的,但是却一直逼着母亲牺牲自己来帮自己带孩子.....女儿的老公这个配角感觉也缺少亮点。姜武扮演的父亲和母亲一开始还是因爱在一起的,虽然后来才发现两人不合适,但是已经比很多老一辈的人要好了...最后一点想吐槽的是,生活被困住,电影给出的答案就是“出走”,云游四海,去外面看看。电影看上去只要有勇气就足够了,但是选择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这部分电影没有展示出来。同时旅游这个方案不是唯一的解法。
晚上准备去找小吃街,可是太不熟了,网上搜了一下,说“深圳大学粤海校区西门”有小吃街,先是坐公交坐到了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才发现是北门,再发现北门和西门非常的远....这在北京的大学根本不可能的。又继续做公交, 坐过了一站,然后走地铁通道再做公交...好不容易到了西门,发现根本就没有小吃街... 走过天桥,发现路边只有一个小摊卖炸的鸡腿和烤肠之类的,就买来吃了。吃完又很渴,就找了奶茶店买了一杯奶茶。
吃完后,打车去了深圳人才公园,一个人走在公园里,大厦的灯光还是有些好看的。最后快10点的时候坐在了海边的草坪上,吹着风,听着歌,太舒服了。想着一些之前没想明白的事情,慢慢有些更明白了一些,就返程回来了。
大佬到深圳了,深圳湾公园离我这里好近哦。
顺便问下大佬啥时候发布新版
昨天刚去爬了以下登云道,去弘法寺吃了素斋,顺便去植物园看了看
📝 每日记录 之前很火一个视频:“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我有权拒绝一种生活”。配上面会菜的bgm和Cheems旋转狗头,多少有些伤感难以言表...
相比「拒绝」,我觉得「选择」更积极一些。即,“我们有权选择一种真正想过的生活”。但要记得是我们没有权利选择一种混吃等死,好吃懒做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换份工作,生活会不会更开心一些。其实很可能我只是累了,而不是工作本身的问题。换任何一份工作想要拿到好的结果,都得认真、投入和产出。
生活是需要激情的,如果一直觉得好像什么都看不到希望了,什么都很无趣,那真的是非常痛苦的状态。就像付航脱口秀说的,大声喊出来!Passion!!!
📝 每日记录
现在的目标:勇敢、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真心理解、尊重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尽管害怕被拒绝彷佛是被刻在基因中一样,但是即使被“拒绝”,我也想尝试充分的感受到拒绝背后对方真实的感受与需要。
理论是这么一回事,实践过程自然会不断的受挫,一次又一次的受挫后也许就慢慢变得从容,更有经验!
📖 读书 《非暴力沟通》 【同理心和情绪奴隶】
当别人向我们诉苦(比如说他工作很累,或者很难过)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回复?大概率我们会有些手足无措,可能会说,我很抱歉,或者是提出一些建议。如果是在亲密关系的对方表达自己很难过的时候,我们大概率还会觉得我们有职责做些什么,或者批判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
情绪奴隶正是这样,终其一生都认为自己必须取悦别人,猜测别人觉得什么是合适的,不得不做每件其他人人为合适、正确、正常的事情。
想到这周前几天,我和另一个同事一起负责排查一个问题,问题反馈是ld+3,因为同事级别比我更高,当别人在群里抛出问题,我想回复的时候,就在想自己回复是不是不合适,是不是应该由另一位同事回复更好,如果我回复了,会不会对方不开心,或者其他人觉得回复不得体等等。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并不对对方的感受负责,换句话说,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同样重要。
我们同理(倾听、尊重、理解)对方感受和需要,但这不代表我们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对方的需要。非暴力沟通中不是想得到对方的许可,而是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我可以这么做吗?”的询问,应该换成“我想要这么做,你觉得呢(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再举个例子,今天我和一个朋友闲聊了几句,聊到工作,最后聊到放假都没时间玩,最后我只回了一句“哎”。我之前有些害怕朋友和我抱怨之类的,因为当我听到这类话时候,我就觉得我作为朋友有义务做些事情。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同理对方的感受就已经足以了,也是只是重复对方的话就足矣。在这个对话里,朋友只是吐槽了一下,可能有些生活无奈或者累,如果回复的更好一些,我觉得可以是,“能理解你一定是工作压力很大吧”,这并不是敷衍。
害怕亲密关系,正是因为我们觉得在这段感情中,我们有义务克制自己,委曲求全来满足对方的需要。这从来不是非暴力沟通的做法。
C++Tips
一个可能会被搞错的运算符例子,下面这个代码输出的结果不是true,而是false
三目运算符简洁但是非常容易出错。这里的代码等价如下,有的时候可能被直觉搞错
💬 分享 于豆包平台上察觉到了一个名为「攻击性领导」的智能体。秉持着欲践行“非暴力沟通”之理念,进行了数个回合的交流,最终甘拜下风。LINK 此情形表明“非暴力沟通”绝非一蹴而就之法,而是需要历经诸多轮次的坚持,同时亦考验我们是否切实与对方的情绪建立了联结。
显然,于我的回合当中,我仅是套用公式,却未真正领会“领导”恼怒的缘由,亦未真切洞察“领导”的需求(“我”的工作取得良好成果)究竟为何。潜意识里,我始终认为这位“领导”并非正常之人,过于愚钝……我寻得另一位“非暴力沟通专家”智能体(尽管也并非特别专业……)令二者进行交流,最终获得了“领导”的认可。LINK 能够清晰地感受到,
“非暴力沟通专家”在沟通之时自身并无愤怒之情绪。我们拥有评判事物的标准,然而欲在沟通中不潜意识地评判对方着实困难重重啊。
(文字通过“豆包”进行润色)
💬 自言自语 【频繁批判自己的人也在爱批判他人】
我发现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很糟糕或者做的不够好,并不只是简单评判自己,潜台词是在怪罪(评判)别人。这两者紧密关联以至于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比如“我认为我被孤立,导致悲伤、伤心的感觉”,同时会潜意识认为对方“故意为之”,“故意”和自己过不去,或者认为别人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没有给我们我们足够多的支持、理解。在批判自己过程也在不断的评判别人的过错,这可能因为评判自己过于痛苦,以至于我们潜意识不得不把责任归咎于他人。
当自己陷入评判自己的痛苦中:
“It's All Depends On You”,“木鱼水心”视频中翻译为“一切的决定权,都在我们自己手中”,我非常喜欢。这一次,你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情绪,从停止评判任何人开始,从觉察自己真正的需要与做什么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开始。
📖 读书 《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发觉了一直在批判自己,“会严厉的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的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蛤蟆问到:“苍鹭,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苍鹭回答道:“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无数次听过鸡汤要爱自己,那怎么爱呢。停止批判自己是一种方式,但还是不够具体。从《非暴力沟通》里,也有单独一章是「爱自己」。
自我的批判,比如“我怎么那么蠢”,“我当时怎么做了那件事情”的想法会直接的产生“内疚、愧疚、压抑”这种让自己“失去与自身”连接的感受。可以从两方面去思考:
“是否爱自己”,自己的注意力有多少放在自己的身上?也即有多频繁的关注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可能是我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