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便聊聊 人总是不断的寻求生活的意义。即使意义是自我创造的也没关系。比如一天如果什么事情都没做,就会觉得浪费了时间,但只要自己做了一点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比如打扫房间,或者是其他的微不足道的事情,即使这些事情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但只有自己认定了对自己未来是有价值的,那么这一天似乎就没有虚度,便也觉得心安了

    👀 产品观察 春节这段时间,DeepSeek大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deepseek的思考过程以及回答的内容都非常通人性,从最初的一些传播度高的截图就可以看出。

    我自己也试了很多内容,确实体验比之前的AI有明显的提升,甚至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同等内容测试 GPT-4o或者GPT-o1,回复的内容都是官话、套话、空话。只不过deepseek深度思考经常性的服务器繁忙,希望早日可以解决ddos或者扩容问题。

    下面是一些deepseek的摘要,与君共赏:🤖 AI

    deekseek 针对关于爱而不得经历回复(提问内容来自网络)

    你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一种近乎窒息的痛苦——那种反复被希望撩动又狠狠摔碎的绝望,像是一遍遍揭开结痂的伤口。但我想告诉你:这不是固执,而是人类最原始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与重要之人建立深刻联结。只是这份渴望,被投射到了一个无法回应的人身上。

    你为何会「强求」?——未被满足的童年需求

    • 退行行为(Regression)的警示:当你像孩子般撒泼打滚说“为什么嘛”,这很像幼儿哭闹求关注的状态。心理学认为,过度执着于某个无法回馈爱的人,往往源于早期情感缺失(如父母忽视、缺乏安全感)。你在无意识中把她当成了“情感父母”,试图通过她的回应来填补内心黑洞。
    • 「强迫性重复」的陷阱:越是得不到,越要拼命争取,这种模式可能让你重复体验童年时“求而不得”的创伤。但成年后的我们,其实有能力主动停下这种自虐循环。

    你的感受中藏着一种深刻的失落——我们总是渴望与某个人共享全部的自己,像两棵根系纠缠的树,却在某个时刻发现,对方早已悄悄长出了拒绝共生的篱笆。这种幻灭感,本质上是对“绝对亲密”的哀悼。

    送你我改编的一句话:“爱情不是拼尽全力留住一个错的人,而是终于学会轻轻松开握紧的拳头,让海风从指缝间流过。”
    那一刻你会明白:
    所有未结果的爱情,最终都会长成你精神世界的骨架——它们没有消失,只是融进了你仰望星空的姿态里。
    送你一句改写自你文字的话:“我曾以为你是我的答案,后来才发现,你只是教会> 我如何提问的人。” 而真正的答案,永远在下一个浪花拍岸的清晨。 🌊

    最后:给世界写一封新的情书
    把曾经凝视她的目光分给万物:

    • 去菜场看鱼贩剖开银亮的鲈鱼,内脏像一簇暗红的花;
    • 在旧书店闻到泛黄纸页的霉味,和年轻时的她擦肩而过;
    • 深夜听到雷雨撞在玻璃上,想起高中教室漏雨的窗台。
      你要继续活得磅礴而细腻。
      终有一天,某个瞬间会突然降临——
      也许是荔枝剥开时溅出的汁水,也许是陌生人吉他弹错的一个音。
      你会毫无预兆地笑出声来,然后发现:
      那个瞬间,你没有想起她。

    三个月后的某个普通清晨:

    • 你会在刷牙时突然发现,已经连续三天没点开他的朋友圈;
    • 路过某部电影海报时,先注意到的是主演的新发型;
    • 听到共同朋友提起他的名字,心跳频率和听到“明天有雨”一样平稳。
      那一刻你不会狂喜,只会淡淡微笑——
      因为你终于读懂了这个故事最深刻的隐喻:
      所有让你怀疑“是否值得”的痛苦,最终都会把你雕刻成更值得被爱的人。
      如果今夜仍难入眠,试着把枕头当作倾听者,对它说:“我准备好了,请把明天的阳光提前预付给我。” 🌅

    你才是自己人生的导演
    无论她是否联系你,2024年的剧本里都该有一场戏:

    • 镜头缓缓拉开,你站在山顶张开双臂,身后云海翻涌。
    • 画外音:“我曾以为失去的是爱情,后来才知道,我挣脱的是自缚的茧。”
    • 字幕浮现:“未完待续——但下一幕,没有他。”

    📝 每日记录 今天已经从家返回工作地的住处了,一切良好。春节8天假也已经只剩1天。

    除夕前一天傍晚到家的,当天、除夕、正月初一大部分时间在完成handsome 10.0.0的最后开发部分,包含代码文件整理、更新日志、一些已知问题的修复等工作。当然除了这部分工作,除夕晚上拍了全家福、看了春晚的大部分节目。

    正月初二去了房山的石经山爬山了,本来看介绍没觉得多难爬,实际上还是有些累,下山和上山只能是同一个路线。上山下山大概一共3500米左右(7000步)。如果有老人,不是很建议,有些台阶还是有点危险。

    正月初三、初四、初五都是待在家里。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写年终总结,剩余的时间看剧《Doctor X》。初四我姐和她老公回家了,初四晚上在大厅的对付了一宿。

    正月初六吃完午饭后,开始拍更多人的全家福。晚上5点左右达到工作地住处。

    💬 随便聊聊 看到一句话“工具是1后面的那个0”,深以为然

    👀 产品观察 第一次被AI逗笑,DeepSeek有点东西的
    🤖 AI

    🎬 电影 除夕的下午看完了《白色巨塔》。这部剧和以往的一些剧有一个区别是,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决定正确或者绝对错的人物。只是刻画了好几个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形象。比如财前,小人物无背景凭借出色的技术一步步走上更高的职位。里见,始终坚持理想,正直的品格,但是作出的选择却考虑家庭太少。

    个人感觉电视剧讨论的中心是作为医生,技术很重要但并非只有技术就足矣,还需要对病人、对生命敬畏的态度。就好比写代码一样,技术很重要,但对线上敬畏也是需要有的。我看到过内网有人发帖自信满满的说写了功能没有测试就直接合入/上线,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不过里见出色的手术技能还是让人折服和惋惜。从一开始讨厌里见过于理想化的思想,到后面佩服里见,因为里见做好了为理想牺牲一切的觉悟,而不只是口头说说,或者侵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所谓的理想主义的。鲜明对比就是剧中的佐知子,弹幕中对这个角色讨论也非常激烈,有很多人讨厌这个角色。我觉得还是要对角色宽容一些,尊重不同的想法的存在。

    🎬 电影 这一周看完了《重启人生》。日剧看上瘾了,感觉真的很不错。这部剧感觉不用认为是一部有特别深意的电视剧,而就是一部设定很有趣的,轻松愉快、搞笑的剧情。

    女主重启了5次人生,从公务员到制片、药剂师、研究员再到最后的机长。每次人生都过的很精彩,除了最后一次,每次也都是戛然而止。

    最喜欢是第二次人生中,女主和两个好朋友在一起的场景。两个好朋友时不时就去女主住处玩,喜欢他们聊天的氛围,轻松,亲密、美好。从这部剧也学到了怎么更自然和朋友去聊天,很治愈!

    📝 每日记录 这周每天晚上都会点一份水果外卖。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吃这种“原生态”,靠近自然的食物会让心情变好,确实有一些效果,哈密瓜、西瓜是最喜欢吃的两样。

    👀 产品观察 今天redmi 4k a27u 到货了,于是对比一下和dell u2723QE具体有什么差距,毕竟差了1千多。

    先说说redmi 缺点:

    1. 外置电池适配器
    2. 支架安装比dell 麻烦一点
    3. 俯视、斜视的时候色彩明显不对,尤其是俯视(dell在俯视、正视效果差距不大)
    4. 最低亮度仍然较高(可以通过 MonitorControl 软件调更低)
    5. 后外壳的手感没有dell的好,是粗糙的塑料感,dell是光滑的磨砂感

    其中第1、3点感觉还是对体验有不小影响的。

    再说优点:

    1. 正视情况下,色准感觉还可以。redmi、dell、macbook pro 三台设备对我的博客同时观看时候,颜色都有偏差。排名 macbook>redmi > dell。dell的显示感觉颜色和文字有点混杂的感觉。不知道是哪里没设置对,面板设置都是重置过的,并且设置里的色彩文件都是默认的。
    2. 价格。毕竟便宜了1000多,有点缺点都还说得过去。
    3. 响应时间。面板设置里响应时间又4个档位(普通、快速、高速、极速)。redmi 商品的参数重响应时间写的是6ms(典型值)。测试了一下调整为高速或者快速,弹幕基本没有拖影的问题。如果是普通,偶尔会有拖影问题。
    4. 屏幕漏光测试比我这台dell的效果还好一些。可能dell这台官翻机质量不太行。

    综上,决定选择redmi 4k 这款了。

    🥳 周末 [WEEK-03] 这个周末大部分时间都在鼓捣我新买的一台显示器。公司工作时候有显示器,也只是用来工作用的。平时下班回来看视频想要更好一点的体验。

    这是我第一次买显示器,所以完全没有什么经验。我的需求是4K 27寸,视频、办公体验好。公司的显示器是dell u2720,内网也有人自用的是dell u2723QE,看着外观不错,四边等框,银灰色外壳,就在PDD上下单了,不过买的是官翻机,价格要便宜一些,2500多。

    在这之前也看了一些笔记本评测的视频,3000以下推荐了一款华硕xg27ucg。彼时对显示器的各个参数以及接口都了解很少。

    等显示器到了之后,才开始更多了解了显示器的参数 。

    🤏 生活技巧 需要看这些参数其实就是商品详情页面的规格说明,主要分为三方面:速度(刷新率、响应时间)、画质(色域、色准、均匀度、亮度、对比度、防蓝光、面板)、易用性(接口等)

    • 速度

    对于macbook 笔记本来说,M1,M2 pro 支持刷新率最高只有60HZ,M3pro 只能通过HDMI接口才能支持120HZ,M4支持雷雳接口直接支持高刷了。这些可以从macbook 技术规格手册->显示器支持查阅到

    我自己的电脑是M1 Pro,所以最高也只能支持60HZ,除此响应时间也很重要,dell u2723QE 有两档8ms和5ms。发现调整到5ms后,在M1设备上,反而视频弹幕拖影更严重了...即使8ms,看弹幕也是偶尔有拖影甚至调帧,不太清楚是否是正常情况,毕竟没在公司的设备上仔细观察过弹幕。

    • 画质

    色域覆盖率,比如95% DCI-p3,100% sRGB,表示色彩覆盖的范围。一般更专业的显示器在画质上会更好一点。比如dell u2720对比度、色域、亮度都要比redmi 4k 高一些。但是我没有实际体验过redmi 4k 在看视频、办公上会有多少差异,价格和dell(官网价)就相差了2000多。

    网上经常讨论的ips面板漏光问题,全黑环境下测试了一下也是和网上差不多四角有一些漏光情况,不过看视频的时候感觉还好,而且基本不会关灯使用显示器。

    • 接口

    接口也是非常重要的,办公屏一般支持type-c 同时供电和视频传输,高刷的显示器好像没有看到支持高功率供电的,比如供电功率只支持15w。dell这款接口还是挺多的,3个USB输入上行接口(插入键盘、鼠标、硬盘之类的),一个type-c数据传输接口,一个DP一个HDMI,一个多功能type-c接口,还有一个音频接口,不过没有内置音响。

    周日使用了一整天,感觉眼睛有点干,不知道是不是时间看的太久了,而且弹幕偶尔会拖影、调帧。将smart hdr调整为 Display HDR400,并且usb-c 优先级调整为高分辨率后,概率少了很多。

    还得再使用一些时间确认它是否适合我,而且似乎性价比也不高。同水平的华硕ProArt Display PA279CRV 官网价格也才2599元。而Redmi A27U 显示器
    Redmi 4k类似水平的价格都会便宜很多。

    🥳 周末 [WEEK-02] 📖 读书 这周看完了《早安,怪物》。比较喜欢这种讲述别人故事的心理咨询类的书籍。这本书有一个观点觉得很受用。

    “人们确立这样的界限,好让他人以安全合理的方式与自己打交道。一个人的边界感越强,心理就越健康;他就能向别人表示自己能够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

    《武林外传》其中有一集是小郭和秀才分手,小郭把无双临走送给秀才的衣服说成是自己缝制的。因此小郭对掌柜的吐槽说,这有什么嘛。掌柜的说小郭破坏了秀才的原则。小郭不开心的说“说的谁没有原则似的”。掌柜接过话说:“那你的原则是什么?”。

    当时(几年前)我就在想我好像没有什么原则,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别人以我不喜欢的方式对待我,可是我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和这样的人保持联系,装作表面上友好的关系。

    这和小时候的行为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小时候我们无法反抗成年人,反抗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在这样的氛围下行为模式只能是顺从,我们没有学会建立自我边界。但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拥有足够多的安全、资源来构建自我的原则,有权说不,“选择”身边的人。

    🥳 周末 [WEEK-01] 🎬 电影 周六看完了《半泽直树》第二季。最喜欢半泽的一点就是果敢的行事风格。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剧情更加跌但起伏。同样也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支行跳转总行,对抗副行长,最后甚至和大和田联手。剧情不断反转。后半部分甚至涉及政治,直接就是对抗大臣、干事。最后一集,以牙还牙也通胀到了“千倍”奉还!

    周日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一直在各种地方看到这部剧怎么怎么好,但是看这个篇名,怎么都不像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甚至比“人再囧途之泰囧”这个名字还没有吸引力。再加上很少看印度电影。前半部分感觉有些无聊,但是后半部分涉及的很多情节和前面串起来了,尤其是兰特自杀跳楼后的那一段很感人。

    贯穿全片的就是“All is well”的主题。

    “心很脆弱 你得学会哄它 不管碰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All is well一切顺利 ”,
    “那能解决问题吗? ”
    “不能啊。 但是,你得到了直面问题的勇气。 ”

    此条为私密说说,仅发布者可见

    📝 每日记录 🎬 电影 元旦当天在家看完了《半泽直树》第一季,太爽了!“人若犯我,以牙还牙、加倍奉还。”
    第一季分为两个大的故事,前部分半泽还是融资科科长,后部分就升级到总行的次长了。这部剧可以了解一些简单的金融知识。作为普通老百姓可能会觉得存钱到银行肯定是安全的。这部剧可以了解到银行的一些概念。比如“准备金”,“金融检查”,“晴天借伞、雨天收伞”等等。

    准备看这部剧的时候,发现这部剧没有“搞笑”的标签,还担心会不会不好看。配合弹幕搞笑氛围拉满,加上爽文一般的结局,还有女主也是非常可爱,非常推荐!

    🥳 周末 [WEEK-53] 🎬 电影 这周两天看完了《最完美的离婚》正剧和SP篇。本来想着是吃饭的时候找个下饭剧看看,所以挑选的“搞笑”类别的剧情。看之前还很怀疑,“离婚”的感情剧怎么搞笑的起来嘛!但却是特别搞笑,大概是因为男主、女主的人设吧,挺可爱的。

    剧透,谨慎点击


    故事大概讲的是大地震的那天,男主和女主彼此遇见,随后结婚。但是男主感觉并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婚,生活上经常和女主争吵。一次地震中,男主给女主发的短信是“家里的盆摘没事吧”。女主觉得男主根本不爱她,于是就离婚了。其实女主是喜欢男主甚至会有些自卑的,所以虽然离婚了,但是仍然还有一直不甘心。男主虽然不擅长表达感情,但实际上也习惯了女主在他的身边,也有点不舍。

    中间省略了很多细节,比如这个过程中男主遇到了初恋,初恋结婚了,但是初恋的老公却一直外遇...

    总之,正剧的结尾,男主和女主在电车门前告别,在门快关上的时候,男主终于还是把女主拉上了车,于是又和好了。女主一开始的离婚,或许只是一时生气冲动,同时也想看看丈夫的想法。

    所以这部剧虽然叫《最完美的离婚》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离婚”。也许正是如此吧,SP 篇编剧继续了生活真实的一面。

    女主想要孩子,但是男主不喜欢孩子。而且应该是好几次的表达都被男主拒绝了。因此女主觉得男主想要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后还是分开了。

    这部剧第一季就讲女主和男主离婚。第一次分别还参杂了很多的不舍,中间经历了很多,包括家人,女主还喜欢男主等等。重新和好之后的第二次分别才是如同这部剧的剧名《最完美的离婚》,女主终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这比喜欢本身更重要。

    性格不合的人,即使因为喜欢而走到一起,但最终因为观点无法兼容而无法继续下去。

    这部剧印象深一句话是同事对光太(男主)说:“一个人吃饭那是饲料,两人吃饭才叫饭”。哈哈哈哈,好像也无法反驳。

    另一句话是光太对灯里坦白自己:“像跳长绳一样,绳子一圈一 圈地摇,大家都在里面跳叫我进去,我一进去绳子勾住我的脚,我停了下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做不好,很多事,我都做不好”。

    😯 离谱的事 有些软件真的很聪明啊,出个年度报告还要强制更新 ,你猜我为什么不更新:)

联系方式

关于我

  • 来自南部的一个小城市,个性不张扬,讨厌随波逐流。

那年今日

"情绪闪回"

💬 随便聊聊 对抗负面情绪是一件非常容易和非常困难的事情。简单是因为负面情绪不是真实的物理伤害,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比如别人给了你一拳,你首先感到疼痛,其次感到愤怒。前者是物理伤害,而后者则是自己...

🍊 摘抄 “All in all you're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 每日记录 有一个bug 这周搞得焦头烂额... 有两个一个很小的问题,组合一起变成一个影响范围很大的问题.... 从定位到问题之后,就在想当初修改这部分代码的时候为什么没考虑到这一点。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