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
-
来自南部的一个小城市,个性不张扬,讨厌随波逐流。
那年今日
🥳 周末 [WEEK-09] 🤏 生活技巧 周六把四件套洗了一次,晚上被褥套被套的时候,想着之前每次都是先将四个角放到被套里,然后再抖很多次很累,于是网上搜索了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于是真找到了。...
💬 随便聊聊 现在的所有社交网站是,你因为一个事情打开它,打开后,你会很快的被它排版的内容吸引,不幸的是如果你点进去一个内容并阅读后,你会忘记你最开始要干的事情!screw it
此条为私密说说,仅发布者可见
📝 每日记录 周五点了一次必胜客外卖一人食,非常好吃,披萨甚至烤的有点脆。今天中午于是有点一次。哦,没那么好吃了。也许两次口味没差太多,但是确实完完全全没有第一次好吃了。对了,周一周二因为暴雨...
📝 每日记录 晚上买了感冒灵和vc泡腾片,泡了一袋。这次感冒至少没有严重到发烧...就是头痛,咽喉痛。
晚上B站上看了对《机器人之梦》的电影解说,觉得很不错。
Worry 最近工作进展很慢,原因就是从一开始写业务代码,到研究具体的性能品质,需要很多的前置工作做,比如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对各种核心业务逻辑代码要非常熟悉。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 第一次 这周工作的第一次出差。出差到深圳!体验了星级酒店,也更好的认识了另一个工区的同事,体验了整天在会议室办公的感觉,去吃了深圳的辣可可和八盒里的潮汕牛肉火锅,虽然国庆的时候第一次吃过潮汕牛肉火锅。见识了深圳湾那么多CBD的大楼。
📝 每日记录 下午看了《出走的决心》电影,这个电影院带上我只有3个人,讲的是老一辈妈妈的困境,有一些剧情的点我觉得有些奇怪,比如女儿明明站在母亲角度的,但是却一直逼着母亲牺牲自己来帮自己带孩子.....女儿的老公这个配角感觉也缺少亮点。姜武扮演的父亲和母亲一开始还是因爱在一起的,虽然后来才发现两人不合适,但是已经比很多老一辈的人要好了...最后一点想吐槽的是,生活被困住,电影给出的答案就是“出走”,云游四海,去外面看看。电影看上去只要有勇气就足够了,但是选择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这部分电影没有展示出来。同时旅游这个方案不是唯一的解法。
晚上准备去找小吃街,可是太不熟了,网上搜了一下,说“深圳大学粤海校区西门”有小吃街,先是坐公交坐到了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才发现是北门,再发现北门和西门非常的远....这在北京的大学根本不可能的。又继续做公交, 坐过了一站,然后走地铁通道再做公交...好不容易到了西门,发现根本就没有小吃街... 走过天桥,发现路边只有一个小摊卖炸的鸡腿和烤肠之类的,就买来吃了。吃完又很渴,就找了奶茶店买了一杯奶茶。
吃完后,打车去了深圳人才公园,一个人走在公园里,大厦的灯光还是有些好看的。最后快10点的时候坐在了海边的草坪上,吹着风,听着歌,太舒服了。想着一些之前没想明白的事情,慢慢有些更明白了一些,就返程回来了。
大佬到深圳了,深圳湾公园离我这里好近哦。
顺便问下大佬啥时候发布新版
昨天刚去爬了以下登云道,去弘法寺吃了素斋,顺便去植物园看了看
📝 每日记录 之前很火一个视频:“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我有权拒绝一种生活”。配上面会菜的bgm和Cheems旋转狗头,多少有些伤感难以言表...
相比「拒绝」,我觉得「选择」更积极一些。即,“我们有权选择一种真正想过的生活”。但要记得是我们没有权利选择一种混吃等死,好吃懒做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换份工作,生活会不会更开心一些。其实很可能我只是累了,而不是工作本身的问题。换任何一份工作想要拿到好的结果,都得认真、投入和产出。
生活是需要激情的,如果一直觉得好像什么都看不到希望了,什么都很无趣,那真的是非常痛苦的状态。就像付航脱口秀说的,大声喊出来!Passion!!!
📝 每日记录
现在的目标:勇敢、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真心理解、尊重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尽管害怕被拒绝彷佛是被刻在基因中一样,但是即使被“拒绝”,我也想尝试充分的感受到拒绝背后对方真实的感受与需要。
理论是这么一回事,实践过程自然会不断的受挫,一次又一次的受挫后也许就慢慢变得从容,更有经验!
📝 每日记录 「自我觉察」
今天晚上在写一篇“读后感”,写了1小时左右发现自己进入了“状态”了,从而发现进入状态的重要性。
之前可能觉得“进入状态”只是一个形容词,而今天发现它确实是做好事情的一个具体的步骤。
这里列举目前想到的一些条件:
📝 每日记录 今天我碰到一个老太太,她说:“想吃啥就买啥,买回来吃得下就是最幸福的事!”我突然意识到,经历了身体不适后,能畅快呼吸才是最大的幸福。
😷 生病的事 去年4月开始胸闷,原以为夏天会自愈,却愈发严重,走了不下8、9次医院,从呼吸科到心脏科,再到肠胃科。一开始呼吸不顺畅,到10月更加频繁,夜间难受,早晨仍不适。躺床上唯一想的是早点康复,畅快呼吸成唯一奢望!
11月,胸闷变胃不适,反酸+胸闷。除肠胃镜外,做了胸部/心脏CT。吃药治疗,一度好转,但又反弹。
12月,胸闷缓解,开始嗳气,反酸减轻。嗳气频繁,一天嗝百余次,难受。4月底超声显示胃正常,但嗳气仍频繁。
3月停药,调整作息,早睡早起,控制饮食。5月中嗳气减轻,胸闷改善,生活正常。终于看到曙光。
如期盼的,畅快呼吸、健康无疾,就已幸福。只要有美食且能享用,便最快乐。生病时渴望康复,康复后又追求更多。这次病或许长而深刻,让我知足。
曾焦虑未来,名利如何,欲望无尽!若生命倒计时,珍惜生活比名利更重。听《好了歌·解》,感慨良多。或许,正视最坏结果,就是“向死而生”。知足与懒惰、进取并非冲突。
感觉和你一模一样,最近公司赶项目很累,经常夜间胸闷,去医院查了好多次,也没发现什么病因,但愿能快点好起来。
📝 每日记录 【忙碌的端午】
可能是最近一段时间最忙的一个节日了。端午节,我姐婚礼,我当伴郎🤵。还有另外三个伴郎都是姐夫的同学,我和他们完全不熟的!不过幸好的是他们人都超级好,其中还借给我皮鞋穿。婚礼是一件非常麻烦、累的事情。因为男方/女方亲戚都是来北京,所以得安排住宿。更不用说婚礼现场的各种安排。
我之前始终觉得婚礼仪式是一件麻烦且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再美的仪式也无妨遮盖生活本来的面目,柴米油盐加醋茶这些琐碎的烦恼存在仍然是存在。直到作为伴郎站在婚礼一侧参加婚礼流程的时候。人的身份角色变化不是在一瞬间变化的,但确确实实是存在某些关键的节点,也许仪式本身并不是掩饰什么,而是强化并赋予了这些转折点额外更深入的意义。所以仪式重不重要呢,没那么重要,不会因为它就解决了生活的难题,或者让彼此更爱对方了,没有仪式也许没什么问题,只是它额外多了一份体验、一份感动仅此而已。
我姐的婚礼属于非传统、新式那种,没有接亲过门等等那些游戏等麻烦的事情,是在草坪婚礼,其中有一个主持人支持。主持人非常有磁性的声音欢迎新娘入场,新娘就从草坪很远的地方的石阶上走过,bgm 是周深的Rubia,当缓缓柔和的人声“Life blooms like a flower” 流淌出来的时候,新娘提着婚纱慢慢走来,女方父母在草坪的中央接过拥抱而泣,那一刻真的非常感动,也是那就是仪式的力量吧(音响真的很不错)。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画面是,花童送戒指的场景。小孩穿着粉色的小西服,带着草帽,拿着戒指从草坪一头呼哧的跑过来,因为太阳的缘故,脸也被晒的红扑扑的。接着也送上了童稚的祝福,那一瞬间真的感受到了神圣、纯洁的感觉。可能也是有亲人的缘故,所以情绪也更加受到感染一些。
整体上婚礼流程还是比较简单,但是我觉得也已经足以了。
正是因为婚礼的缘故,老家亲戚的孩子(已经工作)第一次来北京,因此我又被安排陪玩(已经是第二次陪玩)。说实话北京好玩的地方也是有一些的。虽然一开始安排是去长城,但是在我坚持的拒绝下,最后没有去(太热的天,而且爬长城着实没有什么意思)。我安排的上午去动物园和海洋馆,下午去中国电影博物馆+看了一场电影。
🎬 电影 看的电影是《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看之前最先让我想到类似的儿童片是《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但是这部剧更多和儿童教育有关,与《看上去很美》有点类似的味道。因为上午行程太满,以至于开场了40分钟才进场(一共1小时40分钟),但是整体上还是挺有意思的成人向的儿童片的。小时候的我们大概都会认为自己有某种超能力吧,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但是什么时候我们的超能力消失了呢。外界一遍又一遍的给予我们挫折,一遍遍的反馈,让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敏锐独特的观察力、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消失了。因为对待成人的评价标准和小孩子不再一样了,是一个无奈的事实。
看完电影博物馆里有20个展区,分别是中国电影从1905年开始的历史,从新中国之前,到改革开放,再到香港澳门台湾,最后还有关于电影制作过程的技术比如剪辑、美术、特效等等。这些如果慢慢走、慢慢看,至少需要一下午时间。时间仓促有不少都是匆匆略过了。
📝 每日记录
五一假期结束了。这可能是这几年最为放松的假期,前两年每个假期都会或多或少忙工作上的事情,这次假期里没有打开看过一次工作上相关的内容,真的很满足了!
假期回家了,爸妈和姐姐都回来了。吃了夏天的第一支雪糕🍦,吃完晚饭后和妈妈在公园走了一圈消食,呼吸公园里的新鲜空气。去了房山的地质博物馆(人不多,可拍照留恋的地方也挺多,虽然商业化开发不足,但是走走散散心也是不错)。从前总觉得去博物馆是要去学习什么,至少是见识新的世面。而现在感觉去一个地方玩,只是因为和生活大部分时候的空气、环境不同,看到不一样的内容,就已经满足了。
在家做了可乐鸡翅,还不错,吃了三个。做了排骨玉米汤,玉米给太多了,而且也不应该给八角,汤有点苦,后面又加了糖。实在是太长时间没有做饭了(快2年了吧)。
假期的意义在铺天盖地的宣传里,已经慢慢变成了拉动消费了。仿佛假期就应该出去消费,实则是另一番的割韭菜。一个又一个人山人海的景点,一个又一个诱人消费的明目,彷佛出门一趟就该大出血去消费一番。一面是拼命压榨去工作赚钱,另一面是拼命压榨去吸引消费之前的血汗钱,可悲可叹。但又似乎是“人之常情”...
曾一度我会认为我在旅行上如此“抠门”是不正常的,并且得出结论是出去玩不花钱==没有好玩的。我大抵也是被这股宣传洗脑罢了,旅行就去是人多的景区走路,然后再去人多的地方消费。甚至人少的地方会不自觉认为这个景点不火,肯定不值得玩。
所以到底什么样的景区才是值得玩,什么景区才是不值得玩?目前浅薄认为,首先一定是不过分的累(适度,可能比平常运动稍多一些),所以需要对所谓的“军训式/特种兵旅行”的宣传保持谨慎,至少对我来说是很愚蠢的行为。其次,能否放松心情。和平时见不上面朋友、家人聊聊天,不带有目的的聊,去人不多的森林呼吸新的空气、花香,适度的去爬山,走走停停,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样,拒绝昂贵的消费。常常看到很多攻略都是去某个地方吃遍所有特色,我是对此保持质疑的。去吃那些没吃过,但明显不好吃的意义何在,比如北京的卤煮、豆汁等等。也许是为了尝鲜尚可,但前提是消费标准是正常合理的。比如景区里很多高昂的小吃真的值得购买吗?最后,可能是最不重要的是旅行中能获得什么。不要给旅行太高的价值,所谓假期就是让自己开心的“虚度时光”。如果从早睡到晚觉得很开心,那就去睡觉(这样大概率其实是不舒服的,睡太多容易头昏脑胀...)
其实我是一个非常讨厌生活发生变动的人。比如从租房的地方回家在之前都会让我抗拒,更不要说去别的地方玩,陌生、未知是我讨厌的。但是今年一年,工作环境的很多变化,让我似乎慢慢没有那么害怕改变... 小时候看《水浒传》中对林冲描述有一个词是“逆来顺受”,印象非常深刻。当时以为这个词意思是“林冲”的人生一直很顺,“逆来”被我理解为“一直”的意思了。 顺从和忍受的性格其实和林冲人生前半部分很顺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适应了这样一直顺的生活,对于一些生活中不公的待遇,会倾向去忍,会认为只要忍了,后面的生后还是会继续顺下去的。但这是没有遭受社会的毒打罢了的幼稚想法。生活中遭受一些变动才会让自己的行为模式、认知发生变化。
仅写到这里,明天是未知的一天,可能有不开心的事情,但是并不可怕。
📝 每日记录 又过了一个月了!周五搬家了,这已经是我工作以来的第五次搬家。
第一次是2021年5月份实习租的2800的次卧合租,卧室一张床+一个书桌+一个衣柜,再也没有其他空间。这个租房有几个问题:首先是中介什么也不管,床一直响找中介也不回复,其次就是靠门边,每天早上肯定是会被吵醒了,最后是公用卫生间真的很不方便和自在。
正式工作的租房于是选择了loft公寓,当时正是疫情时期,所以是远程看的房,商水商电。首先loft里面的楼梯真是特别鸡肋的东西,上下楼麻烦不说,而且上面温度比较高,夏天开空调温度需要更低,此外夏天电费非常高,而且隔音非常不好,和合租没有什么区别的隔音,两遍都是其他住户。而且价格很不便宜。
第三次租房选择有独立卫生间的民房,但是有五户合租,好处是离上班地方真的很近,走路也就10分钟的样子,那段时间我骑电动车5分钟就可以。问题仍然是不隔音,一面墙是合租的租户,还有一面墙是邻居。
第四次租房选择复式的房子,就是一个屋子有两层,下面一层是我租的,上面还有两个屋子是另外两个合租的住户。复式的房子楼高还是挺高的,可以说噪声相对是少的。有几个问题,因为是老小区,夏天的时候,空调启动的时候屋子都是震动,很烦。此外更致命的是最外层的大门是公用的,所以二层每天早上下楼都会吵醒我。准时7点多把我吵醒,然后砰的一声关门声。
第五次租户就是这次了,这次果断选择了一居室,以为这次可以解决之前的噪音问题了。没想到噪音更严重了。这次没有电梯的老小区,虽然是一居室,但是楼层低,天花板的隔音并不好,频繁的听到楼上走路的声音,早上,上午,下午,晚上,非常影响休息。
这么多次被坑的经验,北京除非在郊区别墅,否则已有的预算租不到完全不受人打扰的房子
可能是市区的问题吧,我在昌平住过好几个房子,一居的那种,基本上很少会有噪音什么的。
现在房子隔音很差,在我搬家的那瞬间,我为要告别楼上那个很吵的邻居而雀跃,没想到新邻居有过之而不及。
哎
📝 每日记录 下午我爸过来找我调整他的手机套餐。
想问下各位每个月手机套餐多少钱,我自己是两张卡,移动每月18元,联通卡是办宽带附赠的,除了通勤路上,基本上用网都是Wi-Fi,联通卡一个月大概10元钱左右(流量费)。
我爸的套餐一个月280多元,去年在线下买了一个“华为”手机,我当时不知道,今天才知道是“NZONE50Pro”,本身也就1200块,然后店里的人给我爸搞了一个预存1400元,每月返话费的业务。一共22个月,第一个月66元,后面每个月58元。我疑惑的是,这每个月返的话费加起来就是1400元啊,又没多,为什么要预存,那是不是套餐非常哇塞了呢。
套餐一个月288元,100GB流量,1500分钟通话时长。而我爸上个月使用的通话时长只有8分钟....流量是基本用完了。
前几天我妈给我爸买了一张广电的流量卡,19元/月,每个月130GB流量,所以这次过来找我调整一下原来手机号的流程。
不调不知道,我把手机卡上有那么多“最低消费要求”的业务。一个10GB的“普惠”流量,最低一个月消费198元,还有一个“尊享会员”(好像是里面包含了移动plus会员),最低消费200元。这些都是在我爸不知情有最低消费标准的前提下由卖手机或者移动业务员办理的。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时接到移动的业务电话,大致的内容就是,看到你流量不够用了,现在给你开启一项业务,每个月“免费”加多少GB流量。你可能直接就答应了,但这种活动很可能就是绑定合约期的最低消费标准。
不过中国移动的app有好的一点的是,在线客服的按钮随处可见,在线客服进线速度快,不仅有文字沟通,还可以电话沟通,甚至可以视频沟通。这大概是中国移动也知道这种推销行为必然有大量的用户来反馈、投诉。
下午3个多小时,才搞清楚了这些套餐的生效时间,到期时间,还有绑定的最低消费标准,以及如何切换到“8元保号套餐”。
我很早之前其实也想把移动的卡调整到8元的,一直没找到入口,今天网上搜了一下才知道,要找客服主动申请,并截图软件首页的”资费公示“文章里的”8元套餐“。然后客服才会帮你申请,并回电告知结果。所以下午给自己也申请了一下。
我学校的校园网自带一张流量卡 上个星期也把自己移动卡换成8元套餐了 现在APP人工客服处理挺快的 不像前几年还要打电话扯皮 后面又找客服申请了一个承诺在网每月送1g流量 没有流量卡了也能应急用用
移动18元套餐「很老的套餐了,主要用于验证码和接电话」
联通39元套餐「流量+日常打电话」
给家里人一般两张卡,一张8元保号卡+亲情绑定, 一张流量卡,这个流量卡用大套餐的,比如移动的99/月,128一个月(2个人60G) 或者149的(3个人80G),还可以送一条宽带加副卡。
然后副卡给家里其他人用。
这样是最省的,然后接到客服电话,就投诉一次,投诉两次就再不会有任何电话了,乱七八糟的短信也没了
👍
💼 工作记录 职场中应该会有很多时候会受到挑战。比如工作流程(开发/需求流程等等)是否合规,技术方案是否合理,考虑全面,代码是否严谨等。要学会受到挑战的时候不要急的把自己择出去,这样的心态会让自己会急躁的为自己辩解。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不需要辩解,只需要解释,所以要缓一缓,如果是通讯工具沟通,不要急于回复,理清思路再回。面对面沟通,也可以停顿、思考片刻后给出回答,切勿自乱阵脚,有理也说不清。
📝 每日记录 今天北京下大雪了,这可真算得上是鹅毛大雪!下班的时候,走在路上,雪特别的厚,踩在上面还有咯吱咯吱的声音,非常治愈
补充一则记录:春节前,第一次点这家的烤串,点了一个烤猪蹄,特别好吃,送过来的时候温度也不错,猪蹄也挺嫩的。复工回来的时候,又点了一次烤串,发现很一般了。相似的经历是之前的一家炸鸡店,第一次点手枪腿,真的是太好吃了,手枪腿里还有汁水,第二次点怎么这么一般。不太清楚是丧失了新鲜感,还是确实餐品质变差了!
PS:已经高强度上班三天了!
PSS:明早还要早起赶文档!!
📝 每日记录 早上5点50多左右被吵醒,隔壁在搬家... 不可置信,而且和一般的出租房搬家不同,这种一看是住很长时间那种,两大卡车🚛... 于是,各种胶布声,以及椅子、桌子、物品拖地、碰墙的声音... it is a bad day!
不过这一天终于结束了!lucky!
📝 每日记录 这周把handsome主题更新了! 🍃 handsome主题
每次开发完到真正发布这个过程的时间越来越多。首先是关闭本地的debug模式(使用min.js min.css)测试,有的时候新增小功能,对应测试case很多,比如关闭侧边栏/深色模式/透明模式,这大概是就是功能越多,维护成本越高... 所以一般大的产品会根据渗透率下线一些功能,否则时间一长很难维护...
除此之外是打包文件夹,上传服务器,写开发日志,写版本更新说明,更新博客中的说明。测试自己博客常用功能的正确性。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就需要重新修复,重新打包。
但不管怎样,9.2.0 已经发布!
现在对于我,时光机已经成为比博文更高频率使用的功能了。